说课稿

时间:2025-09-16 02:44:10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七彩蝴蝶》是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艺术》(下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会飞的“花”》中的第一课题。该单元设置了《七彩蝴蝶》、 《花风筝》、《蒲公英》三个课题,课题从大自然中的昆虫----蝴蝶、民间艺术品---风筝、生生不息的植物---蒲公英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儿童对美得追 求和无限的幻想,记录了人类对“飞”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把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确定的总的教学思路的体现。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图片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蝴蝶,知道它们的特征,从而了解蝴蝶。

2、 能力目标: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塑造自己喜欢的蝴蝶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音乐和舞蹈的情绪,意境和节奏的变化,感受愉快美好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表演和欣赏蝴蝶,让学生了解蝴蝶,了解蝴蝶的特征,培养学生热爱蝴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保护蝴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学准备:严谨、充分的教学准备是落实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因此,我在这节课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学准备:有关蝴蝶的图片、音乐磁带、多种绘画用 具。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是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必要手段。艺术课程的学习尤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美妙的旋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欣 赏,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表现欲。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情境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通过实践法、发现法和观察法等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去感受、体验、想像和创造。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音乐《扑蝶》, 带领学生“以蝴蝶飞舞”的律动走进教室,师生进行相互问好。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来帮助学生调整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请身穿五彩衣的学生表演蝴蝶飞舞的情景,揭示课题《七彩蝴蝶》。

(设计意图:通过舞蹈表演的方式导入课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知初步感受到蝴蝶的形态美,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唱歌曲,升华情感。 学唱歌曲《蝴蝶花》,让学生初步理解歌曲的内容,并让学生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来诠释歌曲的美和蝴蝶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把内心对蝴蝶 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歌声中得到升华。)

(三)、课件展示,观察合作

1、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蝴蝶形态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并说说它们美在哪里。(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形态美的图 片,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来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特 征,也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蝴蝶美丽的外形和忙碌的身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作,让学生明白蝴蝶除了外形美,更重要的 是它的勤劳,春天各种各样美丽的蝴蝶点缀在花园里,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让学生明白一年之计在于春,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四)、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会欣赏别人,正确评价自我,能通过做品德欣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想象。

让学生想想如何制作蝴蝶,并可以尝试制作有关蝴蝶的饰品等。

(设计意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艺术课程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融形、声、画为一体的优美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表现。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 教学氛围,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敢说,想演,爱唱,会跳,让所有的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将和他们一起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 ……此处隐藏12341个字……情感。

3、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旧引新→自读感知→研读古诗→走进心境→主题拓展”。

在“以旧引新”、“自读感知”这两个环节中,由学过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大胆地朗读。出现了节奏上的错误,再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主题,掌握节奏感。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因为这是本学期里安排的第二个板块的古诗教学,所以在前一个板块的古诗教学里,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边读边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本课“研读古诗”又再一次创设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在读中想象诗中画面。充分锻炼并培养学生们自学古诗的能力。接着捕捉“诗眼”,创设观看动画课件的情境,来品读感悟古诗意境。当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反复朗读中去感悟。

适时地点拨,更大空间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理解能力。

在“主题拓展,帮助积累”环节中,我注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同作者同心情的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激发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热情。

四、说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诗的意境美,由学生想象画面,再到一同来画下来。主要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感官印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以火热的激情走进心境,以不变的衷情保持对古诗的热爱。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村路,带我回家》,此次说课我将本着义务教育音乐基本理念要求,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乡村路,带我回家》是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欣赏歌曲。这是一首美国乡村音乐,歌曲旋律简单朴实,速度轻快,有明显的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展现了美国人民淳朴的性格特征。从本歌曲歌词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乡景物、对亲人的思念,所以本歌曲始终贯穿着除了乡村音乐的质朴,还有浓浓的思乡情感。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阶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拓展知识面,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特色的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美国乡村音乐《乡村路,带我回家》中,初步感受美国早期音乐轻快、质朴、风趣的音乐特点,产生对异域文化学习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探究、合作等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切分音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是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难点是明确切分音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探究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感受体验、哼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情境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播放《友谊地久天长》,带领学生进行聆听,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感受体验环节

感受体验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地播放一遍歌曲《乡村路,带我回家》,并提问同学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大致的情绪感受,随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之后我将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去探讨他们认为比较有特色的部分,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我会简单地介绍关于作者和本首歌曲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哼唱歌曲环节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讲解本歌曲中出现的重点音乐元素——切分音,同时带领学生着重再次聆听切分音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加强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环节中我会引导同学组成小组,在现有的旋律基础上进行中文歌词的创编,带领学生思考探究同样的旋律改变歌词后是否可以传达出不一样的思想情感。

这样做既能够加深对本课歌曲掌握的程度,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对音乐与歌词的结合有更深切的体会,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其他类型的音乐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下节课再一起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